首页

重要! 教育部正式“取消”985/211! 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2019-12-07 15:46:15   浏览:1383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和家长、老师心目中好大学的标准是就“985”和“211”。但随着“双一流”建设被提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响,好大学的标准已发生改变!

也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问:985、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到底是什么关系?

最近,教育部对此问题作出了官方正式回复:

截图来自教育部网站

问题:

请问2006年12月6日公布的985工程学校名单和2005年12月23日公布的211工程学校名单是最新的吗?

985和211学校名单是否还会有变化?

我注意到在211学校名单中有三所学校不在201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请问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答复:

“985工程”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结合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

“211工程”1993年启动,先后共有112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全部高校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现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解读:

从教育部的回复中,我们可以读出关键信息——985工程和211工程今后不会再被提及和实施,因为它们已被“双一流”建设所统筹(取代)。

不管是985/211,还是双一流,都是大家心目中的名校,为什么要让孩子拼命读书考名校呢?小编今天就用事实作出回答!

好学校背后,

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曾听省会一位土生土长的孩子讲道:小时候,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真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时候六升七,还没有现在竞争那么激烈,这个孩子阴差阳错进了大名鼎鼎的 X 外国语中学,算是全省最好的中学之一。

刚进 X 外国语中学,他发现,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别人可都不是啊!

那时他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 26 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4 岁的孩子还差远了。

他的同桌,英文如百灵鸟一样流畅悦耳,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全书背诵了。

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坐在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

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

听高中班主任说,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 16 岁。

上中学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怪不错了呢。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幸而从初中开始住校,晚自习的时候,能 24 小时、近距离观摩这些学霸、牛人是怎么努力的。

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 外国语中学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

晚自习的同桌,在普通班排名前几名。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 5、6 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她做 5、6 本的时间,而他差不多勉强能做完 1 本)。

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她后来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而辅导书使用统一给回复,《疯狂600提分笔记》(福建师范大学发货)才是正版,里面涵盖高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错题分析,以及知识考点,快速提分必备。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差的环境

会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你的标准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一些二本/三本学校里,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也会被树立为榜样。

同时学校又热衷一轮又一轮地宣传和神话这些人来鼓吹自己的办学成绩,而且越是层次低,学校的举动越夸张,从挂红榜到开专场报告会。

于是初入大学,缺乏对大学生活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大学连四级也没过;

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大学四年确实挂了一片;

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或许就是你的隔壁),你的同龄人(或许曾经是你的同桌),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结果你还都信了;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普通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顶多五六十分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双一流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可是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二本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那些分数了。

因为这四年你啥都没学会,就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因为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好像做到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做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于是久而久之,和那些进入名校的同学的差别,已经变成了质的差别。

名校,是万金难求的精英朋友圈

心灵鸡汤常说,"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和谁在一起"。很多企业也是看重名校大学学生背后的资源,这样可以连成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相互提携。百度一下,那些世界名校,往往也有着数不胜数的知名校友:

华罗庚、潘建伟、胡衎、汪洋,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乔治·巴顿

乔治·巴顿、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军校。

贝尔·格里尔斯,被誉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毕业于伊顿公学。

牛顿、达尔文、凯恩斯、徐志摩,毕业于剑桥大学。

那些灿若群星的名字,都是令世人终生仰望的巨人,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成为改变和引领着时代的先锋。

他们做到了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

可若是让历史流转,如果没有光鲜的名校履历,他们还能在茫茫人海中崛起的可能性,只怕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名校提供给学子们真正宝贵的资源,不仅仅是师资,更是圈子!

小编在读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学对一个人真正重要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寝室文化。你们在这里读书,学的知识一样,走的路也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就是各自的寝室文化。你们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在无数次的畅谈和交流中,经历着思想、观点的碰撞,在碰撞中改变,在碰撞中升华,在碰撞中走向成熟。

不可否认,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寝室文化。

但对于名校来说,它们所集合的学子,几乎是集合了各种优秀品质,他们阳光、积极、学识渊博、个性张扬。

与他们朝夕相处,对话、反思、学习、进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终究会从量变到质变。

举例来说,银行业务员揽储,一个双一流大学出来的,他参加两次校友会、同学会,可能就能把任务完成。这比等待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点一点积累人脉,可节约了太多的成本。

显然,这些隐性资源,是金钱绝对买不到的!

名校,是展示才华的平台

有时候,人不逼一逼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优秀!

小编10月份,曾去衡水中学调研,期中有位老师向小编介绍,衡中招聘的老师并不都是来自重点大学,但是衡中的外部环境让这些年轻的老师成长的非常快,老师也时时体会着在名校工作的种种好处:

浓厚的教研氛围,迅速地提升着每个教师的专业能力;

校内赛课,县、市级演讲、辩论大赛,教师大讲坛,各种校内文体活动,给了每个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教职工丰富的人脉资源,办事变得容易了很多。

在这种环境中,青年老师教学能力上取得了远超自身想象的成长值。

人都是有惰性的,可以安于现状时,绝不会高度自律。试想,若不是身处这样你追我赶的高压环境,怎会逼迫自己加倍努力、快速蜕变、迅速成长?

若不是有新的平台,又哪里有被展示、被传播而广为人知的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平台,没有对应的环境,即便满腹经纶,也只能埋没于荒山野草中。

最后,请听一听小编的建议:

受限于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进入名校就读。

但投资教育,就是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机会来临时,请一定不要与名校的学位擦肩而过!


COPYRIGHT 2017-2024 © 长沙克立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06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