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总失分?六字速记口诀送给你!

2018-10-09 09:29:30   浏览:1384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总失分?长沙克立兹将六字速记口诀送给你!

1、换——“换”即替换

这是常用的一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中则多用双音节词, 因此翻译时,须用与文言文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掉。如2017年全国课标卷Ⅰ第13题(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其中的“性”“严”“正”“必”“循”“礼”等单音节词语都必须换成“品性”“严肃”“正直”“坚持”“遵守”“礼制”等双音节词语。

2.运用了比喻、借代、委婉、互文和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词句可用本体或意译的语句替换

要注意“庙堂(借指朝廷)”“萧墙(借指内部)”“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弟子行敬师之礼)”“黔首(指平民、百姓)”“七庙(代指国家的社稷)”“万乘(指天子)”“神器(借指帝位、国家权力)”“东宫(借指太子)”“垂拱(形容毫不费力)”“缙绅(指代官员)”“会猎(出兵征伐)”等一些经常出现的修辞性词语。如2017年江苏卷第8题(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中的“北面”就不能当成一个简单的名词来解释,要解释为借代意——弟子行敬师之礼。

3.通假字等换成本字解释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须换成本来的词语;活用字、固定词句要转换成相应的表达方式解释。如2017年天津卷第13题(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扰乱”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是骚扰、打乱、使混乱之意,但在这里不能以今训古,要换成当时的意义“兵荒马乱”来讲。

二、留——“留”即保留

在翻译时,要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如2017年全国课标卷Ⅲ第13题(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翻译为: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挖掘司马光的坟墓。其中,“章惇”“蔡卞”“司马光”和年号“元祐”都要保留不翻译。

三、删——“删”即删减,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删除、减少

1.删除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对于这类词,翻译时可删除处理。这些词主要包括:发语词“盖”“夫”等,用于凑足音节的、当结构助词用的助词“之”,倒装结构的标志词“之”“是”,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表示句中停顿的词“也”,个别偏(同)义复词中的辅助语素等。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12题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其中的结构助词“之”就无须翻译。

2.减缩

翻译时,对文言文中为增强语气而表达烦冗的句子,要化繁为简,进行缩写、简化。如课文《过秦论》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其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短语是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的繁笔,可缩译为“并吞天下、统一四海”,不必句句都翻译。

四、联——“联”,即联系教材

从教材当中寻求突破点可以作为文言翻译的一个突破口。高考可以说是起点高落点低,每一个考点的终极归宿都可以是教材、课本,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运用课文联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托教材、联想课文是可靠的“一诀”。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其中的“病笃”字可以联系课文《陈情表》“臣欲奉召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一句,解释为“病情严重”;“省”可以联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一句,解释为“探望、看望”。

五、补——“补”即增补

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构成和语法,来增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比如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姓氏、介词、数词后的量词或分句),从而使译文语意通顺。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第13题(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翻译时要补出“曜”的姓氏“谢”。再如2017年全国课标卷Ⅱ第13题(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翻译“后青州大蝗”时要补出谓语“出现”,翻译“侵入平原界辄死”时要补出主语“蝗虫”。

六、调——“调”即调整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加以调整。调整的对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倒装句,即把主谓成分颠倒过来,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把定语移到被修饰被限制的中心语之前,把介词短语移到谓语的前面。如2017年全国课标卷Ⅲ第13题(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其中的“何以使为”是介词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应调整为“以何使为”。再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2):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其中的“诡于众”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为“于众诡”,解释为“与众不同”“对于大众来说很诡异”。

COPYRIGHT 2017-2024 © 长沙克立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06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