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年说》——天台呐喊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

2018-08-04 10:02:51   浏览:1655

近,一档有关少年、校园的电视节目,引起了一定的话题讨论。和日本的《屋顶告白大会》相似,《少年说》也走入全国各中小学校,让心中有话想说的孩子,登上学校的高台,呐喊心声。与《屋顶告白大会》的轻松、让人捧腹不同,《少年说》的“告白”多是亲子关系、学业等更光明的话题。有人认为,《少年说》让人看到当下中国少年群体真实、鲜活的一面。也有评论认为,相比于日本版的百无禁忌,中国的少年告白,还是略显保守,并且这样短暂的让少年去天台呐喊一下的瞬间,真的能解决一些长期存在、非一日之寒的问题吗?

初想做这样一档节目,是节目组在策划会议上碰撞出这样一个观点:相比于中国以往世代的少年,现在的中、小学生群体,似乎“更无畏于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少年说》总导演孔晓一告诉本刊,她和她的父辈都是那种“不善于面对面沟通和直白表达情绪的人”,但在节目的前期调研中她感到,现在的少年,极度渴望“直接的沟通表达”,弹幕的兴起就是好的例子,于是这时,一档青春纪实类节目,会显得格外适合。

教育的现实

节目播出后,被评论较多的是一期“别人家的孩子”那一段。初一女生璟颐,看上去是一个挺有表达欲、挺有自己想法的小姑娘。上台后,她说,妈妈总喜欢将自己和好朋友——那个“全年级一、全校一、全联盟一的女生”相比。她希望妈妈明白“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妈妈回答,老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她知道璟颐的性格,太多夸奖会“飘”,所以要时不时打压一下。但是璟颐明确说自己不适合激将法。

青少年心理专家、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说,现在很多父母,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通常会援引“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佐证,但其实,这种方法如果过度,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人是不能“比”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比较”等于把孩子去人性化或物化了,严格来说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贬损、拒绝。

呐喊的重要性

同升湖的“道歉少年”周川玲,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在节目中,他向已经父母离异的爸爸呐喊:妈妈已经很辛苦了,希望爸爸“多管管自己”,让妈妈不要负担那么重。节目组事后回访得知,当时孩子爸爸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流着泪说不敢往下看了,让朋友帮自己看完,自己去旁边大声哭。之后,这位爸爸有了180度的转变,对孩子一下子就关心起来了。现在放假了,孩子一直住在爸爸那边,父子俩感情很好。

同升湖的“道歉少年”周川玲

COPYRIGHT 2017-2024 © 长沙克立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0632号-1